沙发大亨黄敏利:“坐”出来的财富
时间:2024-12-06

  最新一期福布斯亚洲版封面人物,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家具大亨——49岁的敏华控股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黄敏利。

  凭着舒适的沙发等产品,他的敏华控股已经在中国开设了1000家特许经营零售店,营收今年将超过7亿美元,并计划在2015年底前再开500家店。尽管市场整体波澜不惊,但这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股价在去年翻了一番,黄敏利本人也由此跻身全球亿万富豪之列。

  随着平板电视逐步替换掉传统的电视机,智能电视已成全球潮流,人们停留在客厅的时间变长,客厅的空间也变得更大,因而客厅家具市场也就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不过,这一切,是少时的黄敏利无法想象的。

  1980年,年仅15岁的黄敏利从福建来到香港,在工厂做工人,每日薪水不足4美元。在接下来的12年里,他一路成为了电子和纺织工厂的经理。对于他这种年轻人来说,这算是很不错的一个职位了,让他有能力在香港这个当时最糟糕之一的房地产市场中购买了一套备用的公寓。不过对他而言,这还不够。

  由于内地改革开放,香港很多工厂纷纷转战内地。作为经理,黄敏利当时有两种选择:一是跟随大队北上,继续从事工厂管理,二是自立门户,独自创业。黄敏利选择了后者。

  1992年,他将那套公寓出售,赚得了12万美元,用这些钱在对岸的深圳经济特区投资了一家工厂。黄敏利选择了家具业,因为该行业不需要投入太多资金,且市场对沙发销售有潜在需求。

  黄敏利回忆那段“亚洲四小龙”的日子时说:“当时不需要大工厂,产品也不复杂,而且在香港也容易找到客户。”那个时期对家居用品供应商来说可谓是好日子。他同时也在香港著名的大型商贸展上寻找海外客户。

  从数十年前行销酸枝家具,到今天软绵绵的沙发,黄敏利调整拳头产品基于这样一个认识:经济日渐繁荣,人们收入也不断增长,打工仔从早到晚奔波劳碌,一般人在实现“有瓦遮头”的目标后,必然会期望回到家也能舒舒服服地窝在沙发上缓解一天的劳累。于是,敏华推出了“头等舱沙发”这一产品,让消费者更想回家。

  让黄敏利尤为骄傲的是他的海绵胶垫。敏华公司在惠州的工厂有一面墙,墙上全是不同密度的泡沫样品,给参观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每款躺椅沙发生产之前,先要进行机器测试,模拟相当于使用72年的情况对躺椅进行戳和捅,以确保椅子仍然能够稳固。许多面料都是由国内供应,而且敏华公司正使用一种人造的“leath-aire”面料,其成本只有公司在全球购买的传统皮革的50%。黄敏利表示,成本降低将有助于公司推动针对精打细算的消费者的销售。

  黄敏利以飞往欧洲的例子来说明自家产品的超值:“去欧洲买一张机票,如果坐经济舱,票价约5000元;若希望舒适一点,坐头等舱,来回就要万余元。虽然敏华的沙发,售价在3000多元至万余元不等,但同样可给予头等客舱的享受,即使消费者不去欧洲,也能感受头等客舱的舒适。”

  事实证明黄敏利的策略是成功的。当年只有3名员工的敏华,早在2005年便已赴新加坡上市,将募得的逾两亿港元用于其惠州大亚湾的敏华控股家具工业园的一二期施工。2009年,敏华从新加坡证交所退市,2010年转回香港上市。

  敏华从新加坡退市时,市值仅为1.532亿新元(约8.5亿港元)。然而,在半年后敏华在香港上市的时候,每股发行价6.8港元,上市融资16.39亿港元,首日市值约64.87亿港元,其市值暴涨逾7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敏华在新加坡的价值被低估。而2月7日,敏华的市值已超135亿港元。

  大量资金的注入,为敏华在国内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动力。根据行业杂志《今日家具》(FurnitureToday)的数据,敏华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国市场——公司最大的市场——的销售额在2012年增长了19%,超过了其他十大家具供应商。敏华控股有限公司已经在美国市场争取到梅西百货(Macy’s)这些大型零售商,公司可以将整柜货物直接发送到这些零售商的仓库。这个方法节约了大量的运输成本,也降低了库存风险。

  在过去一年里,敏华的全球大客户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其中包括澳大利亚的哈维诺曼公司(HarveyNorman)和欧洲的DFS公司。2014年,公司计划与美国仓储式商店巨头好市多公司(Costco)合作,借此谋求突破。

  与美国相比,中国市场的销售在不断发展,但其模式迥异。在美国,大型零售商在家具行业内占主导地位——其影响力之大,以至于制造商常常必须以连锁店的品牌名称来进行销售——但中国的家具市场则相当分散,而且没有什么差异;宜家是少有的著名品牌,算是一个例外。

  所以黄敏利一直在开设加盟零售店——截至目前已经有1000家门店,而且计划在2015年年底前再增设500家。为了将库存管理成本降至最低,加盟商必须预先支付货款才能收到货物。新店大多数将位于内地,而且敏华公司将通过天津工厂来供货。这家工厂预计在2014年年中投入使用,这也是黄敏利在中国的第四家工厂。“工厂和物流必须是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将运输成本降至最低,同时保证门店的货物供应。敏华公司也正在加大其他现有中国工厂的生产能力。“我们希望每年的增长率能够达到两位数,”黄敏利说,“我们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21年,而且过去每年都在增长。”即使在中国庞大的家具市场中最终只能占得1%的份额,“其业务量也将会超出我们的生产能力。”

  黄敏利在惠州的工人可以选择住免费的宿舍,黄敏利本人在工厂时也居住在那里,这也是为了表明自己与员工们打成一片。黄敏利说:“如果你自己住到某个高高在上的地方,工人们就不会去支持你。”(至少在工厂区是如此)。他没兴趣去效仿中国其他家具制造商,将生产地点搬到东南亚地区成本较低的地方,因为中国的基础设施更好,而且他可以更轻松地垂直整合自己的制造业务。

  国家法定假日时,来自各省的员工们会有一个户外的烹饪大赛。每年12月中旬,员工活动大楼会为了圣诞节而进行一番装饰。公司的员工多为男性,这些节日活动可以让他们远离酒精和赌博。说这番话时,黄敏利的脸上浮现出了笑容。他不止一次地说道:“那些行为太糟糕了”。

  在他看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才供给短缺是正常现象,不是哪一家企业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人才需要社会培养,向别的企业挖人,只能解决一个企业暂时的用人短缺问题;人才不增多,社会人才短缺现象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企业互相挖来挖去,最终结果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消失,人才的职业素养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会危害整个行业的发展。

  当然,培养人才是要付出代价的,企业将为此投入大量资金,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但获得与付出也是成正比的,如企业从基层培养起来的职业经理人,对企业有感情,忠诚度高,能意志坚定地与企业风雨同舟,对企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黄敏利手下高管正是跟随他20多年,进厂时薪酬每月几百元,而如今年薪已达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