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时间:2024-06-01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习总书记在江苏、重庆等多地考察时强调,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彰显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大国科技和产业博弈的重要战场,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推动中国从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攀向中高端,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先进制造业的“先进”主要体现为技术的先进性,即在技术和研发上保持先进水平,将最新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性能的工业产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集中力量推动颠覆性和前沿性产业技术突破。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主体的作用。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壮大科技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战略性作用,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着力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推动民营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重要作用。

  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构建更加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突破创新、产业、资金和人才链条在各环节的堵点、卡点、断点,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近80%,是我国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基本盘。以科技赋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继续保持我国基础产业的相对优势,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水平,能够为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更为牢固的基础。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优化制造业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面向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和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完善产业生态,努力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薄弱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注重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迈向智能化。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支持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发展,构建数据驱动、精准匹配、可信交互的产业链协作模式,建设智慧产业链供应链。

  注重绿色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迈向绿色化。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开发推广绿色产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

  推进产业融合互促,推动传统产业迈向融合化。推动传统产业行业间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场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应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体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亟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融合集群发展,进而构建一批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为核心引擎的新的产业发展动能。为此,一是聚焦重点补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短板,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高端仪器仪表、高档五轴数控机床、高端医疗装备和制药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的发展,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建造,加快新材料产业如光刻胶、高纯靶材、耐腐蚀材料、大尺寸硅片等的发展,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和短板。二是突出优势,努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支柱产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质增效,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为实现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积蓄持续发展的动能。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是加强谋划布局的前瞻性。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适度超前谋划和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实施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培育多元化的未来产业推进力量。二是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丰富应用场景。面向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快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构建科技服务和技术市场新模式,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应用。发挥中央企业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加快建设多元化未来制造场景,鼓励企业面向应用场景开展创新研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建设早期试验场景,引领未来技术迭代突破。

  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产业综合实力更强、协同创新水平更高、网络协作关系更紧密、开放合作程度更深入、产业治理能力更现代化。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实现协同创新、人才集聚和降本增效等目标。

  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推动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充分发挥好各类园区的作用,推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提质增效,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启动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充分发挥城市群、都市圈等助力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推动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促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为重点加强合作,强化区域内制造优势和科创优势,大力提升产业发展的协同性。

  加强各类产业集群、不同区域集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引导数字经济集群、物联网集群、数字安防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等具有赋能功效的集群不断深化与智能装备集群、集成电路集群、生物医药集群、新能源汽车集群等生产制造类集群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作者:严静峰,系浙江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