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设计教师冯晓惠:跨越琼州海峡的“教育反哺”
时间:2025-03-20

  2025年1月,临近春节,在广州高校从事设计教学工作的冯晓惠迎来寒假。她带着一箱教案材料和绘画设备,信心满满地回到老家仲恺村。这位从椰林深处走出的90后设计师,跨越琼州海峡,在仲恺村开始了一场震动乡邻的“教育反哺计划”。

  冯晓惠的人生轨迹,始于被椰风海浪环绕的小城文昌在仲恺村出生后不久,冯晓惠随家人迁往文昌居住,在那里上学直到长大。童年记忆里,阿婆用藤竹编织的草帽、阿公在椰壳上刻画的图腾,构成了她最初的美学启蒙。2016年,她以全省第十四名的校考成绩考入广西艺术学院,就读雕塑专业,成为村里第一个艺术专业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冯晓惠前往广州市工作从事设计教学工作,自此,返回海南的时间被固定在每年的春节假期期间。

  2024年春节,回到仲恺村的冯晓惠接触到村里上小学的孩子们,与他们交流、沟通后,她敏锐观察到许多问题:大部分乡村孩子们的教育仅限于学校,家庭很难成为第二课堂;仲恺村的村民大都在海口务工,他们忙于生计,疏于关注孩子的教育,能了解艺术教育的家长更是少之又少;而乡村的艺术课程因师资、设备等原因少而稀缺,艺术教育变成了“应付”教育。

  “能为孩子们做点儿什么呢?”冯晓惠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利用寒假的时间,为村里的孩子们免费上几堂艺术课。

  冯晓惠是个行动派,有了想法之后很快付诸实施。冯晓惠与仲恺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对接,经过争取,村委会将礼堂报告厅作为课堂支持冯晓惠使用,2024“乡村艺术公益课堂”就在此地开展。

  这次公益课堂,冯晓惠开设了书法和绘画两门公益课程,她自掏腰包备好笔墨及绘画材料,通过自主研发海南本土课程和运用视频讲解的方式,让孩子们初步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与20多名孩子们朝夕相处一周后,冯晓惠坦言道,“我在做了这件事情之后才发现,发现孩子的个性,也能一点点帮助乡村孩子,提高基础艺术教育水平。”

  2025年春节前夕,带着继续做好公益课堂的决心,冯晓惠开始尝试扩大课堂的规模及影响力。她找到广东省海南联谊会文昌分会负责人,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沟通后说服了负责人,拿到了一笔足够给30个孩子购买课堂用具的扶持资金。仲恺村村委会负责人也爽快决定,将为冯晓惠提供礼堂作为教室和展览馆,支持她的“反哺计划”。

  “公益课堂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要让孩子们成为叙事主体。”经过考察、调研、网上查找资料,冯晓惠研究出一个持续性发展计划:“乡村声呐-海南乡土共振计划”。计划开设了不同板块:课堂板块重在为孩子们教授艺术设计知识,指导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艺术创作、文创设计,文创产品的出售费用用于仲恺村教育建设的基金;展览板块展出孩子们的课堂成果、设计作品,旨在“给孩子们一个发展、表达、展示的空间”,也让更多的年轻人、企业家能够关注到乡村的教育,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2025年1月10日,远在广东的冯晓惠完成寒假前最后一项工作后,带着提前购置好的教学材料,回到仲恺村,开始紧锣密鼓招生、办公益课堂。1月20日到2月7日的19天时间里,每天上午9时到下午5时,冯晓惠一共为仲恺村的36个孩子开设了95堂公益课,包括国画、非遗课程、手工、硬笔、毛笔,以及文创设计、可视化信息设计、人工智能学习应用等综合课程。

  2月12日,在江东新区仲恺村委会礼堂,“乡村声纳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实践展”正式开展,展出了公益课堂后收集的118件儿童作品。这些作品中,既有展现海南本土风貌的绘画,也有海南琼剧可视化信息的设计,还有仲恺村的文创、黎族纹样的视觉设计一件件作品,展现出每一个孩子的独特创造力与无限可能性。

  “我看到他们一个月来的改变和成长,”冯晓惠介绍,“孩子们不再害羞、调皮,从散乱到团结,学会和不同伙伴建立友谊,学会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开始与艺术建立连接和情感沟通,在绘画和设计中打开自我、提升自我。”

  学术深耕与湾区高校教育的工作浸润让冯晓惠深知,大学时期专业课老师讲授的“真正的设计教育不应悬浮于城市上空”,适用于一切非应试课程以外的乡村教育。这也是冯晓惠举办“乡村声呐-海南乡土共振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希望能通过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引导村里的孩子们对艺术设计、海南传统文化、人工智能有初步的了解,能认识到生活和学习的链接性,拓展他们的视野,和周围生活环境产生互动。这也许对他们未来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正如计划的名称“声呐”:无声无形,却极具穿透力。

  从第一年到第二年,冯晓惠的公益课堂始终面临着一些困难。今年在文昌分会的帮助下,基础的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也没有额外的费用去吸引专业的工作人员加入。两年的公益课堂,从组织、招生到上课、布展,冯晓惠“一手包办”,但她乐此不疲。冯晓惠说,“希望能够长期进展这个项目毕竟通过艺术公益课堂这种方式,能让乡村的孩子们在综合探究中明白,人生永远有多一种可能。当然,我更希望同道之人也能参与进来,来一起为海南乡村教育助力”。